2018年9月28日

精讀-Development of a decision aid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employing user-centered design and a wiki platform for rapid prototyping


Development of a decision aid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employing user-centered design and a wiki platform for rapid prototyping

這是一篇發展以重症病房患者為對象,是否使用心肺復甦和侵入型正壓呼吸器(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decision aid

Phase I:需求評估
1. ICU實際觀察:觀察三次非連續性的患者、患者家屬與醫療人員之互動情形,使研究人員更加了解個案的相關背景。
2. 觀察護理目標討論:研究者觀察患者、患者家屬與護理人員討論使用心肺復甦和侵入型正壓呼吸器的用途與使用上之利弊。
3. 半結構式的訪談:利用半結構式訪談,了解患者是否確實理解使用心肺復甦和侵入型正壓呼吸器之利弊關係。
4. 內容分析:由兩位研究人員,對訪談內容逐字記錄,並使用R package(註一)進行數據分析。

Phase II:原型開發
1. 創建維基平台:將蒐集的資料放在平台上,以供未來如有調整之需時,可以加以利用。
2. 開發原型:使用渥太華的搜尋網站,搜尋以”CPR”相關的decision aids,僅能找到一份免費且符合加拿大的人文環境之decision aid並且獲得了翻譯及修改之許可。
3. 發展第一版GO-FAR(Good Outcome Following Attempted Resuscitation) Score計分器之原型:GO-FAR Score在臨床上可以預測CPR後神經完整的可能性,研究者取得作者同意,並將其翻譯成法語,保存在維基的資料中。
4. 原型製作:開始調整Decision aids。研究者邀請三名護理長,使用此Decision aid向重症患者介紹使用,但是護理長們擔心:
l  如果病人提出了超過DA所能回答的範圍,導致無法回應患者足夠之資訊,而影響到患者的決定。
l  Decision aids會取代面對面的談話。

最後進行調整,將部分醫學用詞或語氣強烈的詞語,改成較多社會可接受之詞語,以提升接受度。並且承諾,decision aids永遠無法取代現場對話。
調整後將成品交由5組病患及其家屬合計15人,進行使用上之測試。

註一、http://www.hmwu.idv.tw/web/R/A01-hmwu_R-Introduction.pdf  R package 解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